诸葛亮在历史上以智慧和谋略著称,他的“装神”和“最后一计”都是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。以下将详细探讨这两个方面。
诸葛亮五出祁山
诸葛亮在五出祁山时,为了解决粮草问题,采取了装神弄鬼的策略。他让士兵扮成自己的模样,坐在四轮车上,每车配备二十四名军士,身穿黑衣,赤脚披发,手持旗幡,分在三面埋伏。诸葛亮还让三万军士准备镰刀和绳索,等候命令割麦。
这种装神弄鬼的策略不仅成功地迷惑了魏军,还让司马懿不敢轻易出兵,从而为蜀军争取到了宝贵的军粮和时间。诸葛亮的这一举动展示了他在军事上的高超智慧和灵活应变能力。
诸葛亮装神退敌
在诸葛亮五出祁山时,因军中缺粮,他计划去陇上割麦。司马懿料到此,派遣军队驻守。诸葛亮让马岱、魏延、姜维都扮作自己,各坐四轮车上,每车24名军士守护,于四方埋伏。司马懿看到诸葛亮,自引骑兵追赶。诸葛亮用“缩地”法术让他们追赶不上。
这种装神退敌的策略不仅成功地迷惑了司马懿,还让蜀军顺利地割取了陇上的小麦,解决了军粮问题。诸葛亮的这一举动展示了他在军事上的高超智慧和灵活应变能力。
棺材南抬,绳断便葬
诸葛亮临终前给后主刘禅写信,嘱咐他死后将他埋在定军山,且不要在墓上拢土,也不要在墓边栽树,随葬物品更是一件都不要,只要墓穴能放下棺材就行。诸葛亮还让四个士兵抬着他的棺材向南走,直到绳子断裂才下葬。
这一计谋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盗墓贼的侵扰,同时也为了隐匿自己的墓地,避免被敌人发现。诸葛亮的这一举动展示了他在身后事上的深思熟虑和高明手段。
诸葛亮最后一计的意图
诸葛亮最后一计的意图不仅是为了防盗墓,更是为了隐匿自己的墓地,避免被敌人发现。他通过这一计策,成功地让世人对他墓地的位置一无所知,从而保护了自己的安宁。
诸葛亮的这一举动不仅展示了他在身后事上的深思熟虑和高明手段,也体现了他对身后事的重视和对自身安全的考虑。
诸葛亮在历史上以智慧和谋略著称,他的“装神”和“最后一计”都是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。通过装神弄鬼的策略,诸葛亮成功地解决了军粮问题,迷惑了敌人。而他临终前的“棺材南抬,绳断便葬”计谋,更是展示了他对身后事的深思熟虑和高明手段。这些举动不仅体现了诸葛亮的智慧,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谜团和思考。
诸葛亮装神弄鬼的故事主要出现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具体情节如下:
诸葛亮装神弄鬼的具体情节
背景:诸葛亮五出祁山,与魏国司马懿对峙,为解决粮草问题,诸葛亮率军到陇上割麦。
具体情节:诸葛亮让三个军士扮成自己的模样坐在四轮车上,各领一千军士护卫,身穿黑衣,赤脚披发,手持旗幡,分在三面埋伏。又让三万军士准备镰刀,绳索,等候命令割麦。关兴领兵扮作天神模样,他自己也同前三个假诸葛亮一样打扮。正赶上阴雨绵绵,这一场装神大戏神出鬼没,真假难辨,戏弄得司马懿进不敢进,追不敢追,吓得魏军惊慌不已,溃散而逃。司马懿也因此据守不出,等缓过神来,才发现陇上小麦已成一片荒地。
诸葛亮装神弄鬼的目的
目的:通过装神弄鬼的计谋,诸葛亮成功地迷惑了司马懿,使其不敢轻易出兵,从而为蜀军争取了宝贵的时间,将陇上的小麦尽数运回营中,暂时解决了蜀军的粮草短缺问题。
诸葛亮装神弄鬼的效果
效果:司马懿被诸葛亮的计谋所迷惑,不敢轻易出兵,导致魏军惊慌失措,溃散而逃。诸葛亮成功地割取了陇上的小麦,为蜀军提供了宝贵的粮食资源。
通过这些故事,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的智慧和勇气,以及他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所展现出的非凡才能。
“空城计”并非诸葛亮生平最后一计,而是他一生中最为著名的计谋之一。这个计谋在《三国演义》第九十五回《马谡拒谏失街亭,武侯弹琴退仲达》中有所描述。以下是该章节中关于“空城计”的原文:
> 孔明将人马分拨已定,先引五千兵去西城县搬运粮草。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,说:“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,望西城蜂拥而来!”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,只有一班文官,所引五千兵,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,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。众官听得这个消息,尽皆失色。孔明登城望之,果然尘土冲天,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。孔明传令:“将旌旗尽皆隐匿;诸军备守城铺,如有妄行出入,及高声言语者,立斩!大开四门,每一门用二十军士,扮作百姓,洒扫街道。如魏兵到时,不可擅动,吾自有计。”孔明乃披鹤氅,戴纶巾,引二小童携琴一张,于城上楼前,凭栏而坐,焚香操琴。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,见了如此模样,皆不敢进,急报与司马懿。懿笑而不信,遂止住三军,自飞马远远望之。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,笑容可掬,焚香操琴。左有一童子,手捧宝剑;右有一童子,手执尘尾。城门内外,有二十余百姓,低头洒扫,旁若无人。懿看毕大疑,便到中军,教后军作前军,前军作后军,望北山路而退。次子司马昭曰:“莫非诸葛亮无军,故作此态?父亲何故便退兵?”懿曰:“亮平生谨慎,不曾弄险。今大开城门,必有埋伏。我军若进,中其计也。汝辈岂知?宜速退。”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。孔明见魏军远去,抚掌而笑。众官无不骇然,乃问孔明曰:“司马懿乃魏之名将,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,见了丞相,便速退去,何也?”孔明曰:“此人料吾生平谨慎,必不弄险;见如此模样,疑有伏兵,所以退去。吾非行险,盖因不得已而用之。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,吾已令兴、苞二人在彼等候。”众皆惊服曰:“丞相之机,神鬼莫测!若某等之见,必弃城而走矣。”孔明曰:“吾兵止有二千五百,若弃城而走,必不能远遁,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?”后人有诗赞曰:瑶琴三尺胜雄师,诸葛西城退敌时。十五万人回马处,土人指点到今疑。言讫,拍手大笑,曰:“吾若为司马懿,必不便退也。”遂下令,教西城百姓随军入汉中,司马懿必将复来。于是孔明离西城,望汉中而走。天水、安定、南安三郡官吏军民陆续而来。却说司马懿望武功山小路而走,忽然山坡后喊杀连天,鼓声震地。懿回顾二子曰:“吾若不走,必中诸葛亮之计矣。”只见大路上一军杀来,旗上大书“右护卫使虎翼将军张苞”。魏兵皆弃甲倒戈而走。行不到一程,山谷中喊声震地,鼓角喧天,前面一杆大旗,上书“左护卫使龙骧将军关兴”。山谷应声,不知蜀兵多少;更兼魏军心疑:不敢久停,只得尽弃辎重而去。兴、苞二人皆遵将令,不敢追袭,多得军器、粮草而归。司马懿见山谷中皆有蜀兵,不敢出大路,遂回街亭。
“空城计”的背景
街亭失守: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,马谡违背诸葛亮的指示,失守街亭,导致蜀军大败。
司马懿进攻:司马懿率领大军攻打诸葛亮所在的西城,此时西城兵力空虚。
“空城计”的过程
布置疑兵:诸葛亮命令士兵隐藏旌旗,打开城门,扮作百姓洒扫街道,自己则在城楼上焚香弹琴,制造出城内有伏兵的假象。
司马懿退兵:司马懿见状,怀疑有伏兵,不敢贸然进攻,最终选择退兵。
“空城计”的结果
成功退敌:通过“空城计”,诸葛亮成功吓退了司马懿的大军,保全了西城和蜀军的安全。
“空城计”不仅展示了诸葛亮的智慧和胆识,也成为了后世兵法中著名的心理战术之一。
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深邃的谋略,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和计谋。以下是除了草船借箭和空城计之外,诸葛亮的其他著名计谋和事迹:
火烧博望坡:诸葛亮初出茅庐,利用智谋和火攻,成功击败曹操的大将夏侯惇,使刘备声名大噪。
火烧新野:曹操再次进攻新野,诸葛亮再次运用火攻,烧毁曹军的粮草,使曹军败退。
舌战群儒:诸葛亮为促成孙刘联盟,只身前往东吴,在大堂上与东吴的众多谋士展开辩论,以其卓越的口才和深邃的见解,成功说服了东吴君臣。
智激周瑜:诸葛亮利用周瑜的妒忌心理,巧妙地激将周瑜,使其在赤壁之战中积极参战,最终击败曹操。
祭七星坛借东风:在赤壁之战中,诸葛亮在七星坛祭拜,借来东风,使周瑜的火攻计策得以成功实施。
七擒孟获:诸葛亮为平定南蛮,七次擒获南蛮首领孟获,又七次将其释放,最终孟获心悦诚服,归顺蜀汉,体现了诸葛亮以德服人的治国理念。
挥泪斩马谡:马谡因失守街亭而导致蜀汉大军败退,诸葛亮虽然与马谡有深厚的私人感情,但为严明军纪,不得不挥泪斩马谡,展现了其公正无私的一面。
这些故事和计谋不仅展示了诸葛亮的智慧和才能,也反映了他的人情世故和军事策略。